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

燈集錄 ◎ 茶湯中有禪味

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吾的茶房,命名為「養德茶軒」。是大儒學者曾昭旭教授提扁并撰聯,此聯充滿著禪茶一味的意境。上聯寫著「養性唯茶知茶唯客」、下聯是「德機在味品味在心」。此聯關鍵再於「養性」與「德機」。切切實實而不華,平平凡凡而不假,恰到好處。要以泡茶「養性」中提昇咱們的品味,唯有「德機」而不是「心機」方能品出真味。懂得禪茶一味的人,會互動交流,煮水溫壺、沏茶泡茶、請客品茗,並漸漸進入其無味之境,一切皆如人生的哲理,全都孕藏在杯杯茶湯之中,從品茗當下則可了知其凡聖之殊途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,泡茶要具備四品:「人品、茶品、境品、水品」。
        人品的修養最為重要,在於不斷充實品修,可以促漸的影響內心以外的行為,有了一定的品格修養,方能發揮出正面的能量。宋朝的無門和尚悟道:「只為分明極,翻令所得遲,早知燈是火,飯熟已多時。」

        茶品包括「茶與壺」,要有優質的茶葉,也不能少一把好的紫砂壺。好壺方能將茶味逼出來,而且還能在茶湯中尋找到茶味和蘊味。假如你能將「茶與壺」運用得當,辨識「茶與壺」之優劣也屬一門學問。有云:「心迷法華轉,悟時轉法華。」

        境品皆由外而內去影響情緒的,不排除外在的因素,可以直接影響內在的情緒,而且又會生起磨練效用,觸及內在的深層體悟。猶如,蘇東坡的悟境: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。」

        水品乃天地之精華,則「山高不礙白雲飛,竹密何妨流水過。」一滴水,既來自十萬八千里外。而且,我們取水泡茶,少不了要觀微入聖,方能泡出一壺好茶湯。

        在系列的演進之中,是否會形成一種貫性和執著呢!話說當年,有位茶僧,收藏了一把清中期的紫砂壺,並視為「寶貝」。每天都會使用此壺來泡茶,天天泡茶,天天養壺,日子越久,壺則養成潤澤光亮,越常使用,心起染著。

        某日,茶友相聚,茶僧又把心頭愛( 紫砂壺 )拿出來泡茶,茶友們很好奇的問,此壺是甚麼年代?后者得知清中期的壺,更想賞玩此壺。此時,茶僧一時興起隨手遞壺給茶友觀賞,提起手腕間,一不小心觸碰到一把轉動著的電風扇網,沒想到人的自然反應,鬆手一放,茶壺落地,破碎開花。於是,壺蓋還緊握在手裡,內心的執著粉碎了,外在的心情沉寂了,忽然之間氣氛凝固了,茶友們頓時默然無語,此時此刻象禪宗似的;「打破虛妄笑滿腮,寶藏玲瓏豁然開。」當下的寂靜,喚起本來的面目我是誰?

        因此,讓吾再想起德山禪師和點心婆婆的對話禪機。

        昔日,德山禪師帶上一本《金剛經青龍疏抄》去南方挑戰惠能大師的「頓悟之說」。於是,到了南方的路上,在一家小店懈腳。此時,小店里的點心婆婆看到禪師的肩上背負如此多的經書,隨口便問,是甚麼經書呢?禪師說:是咱家多年研究的著作《金剛經青龍疏抄》。婆婆接著說,這樣好嗎!如果禪師能夠答得上我老太婆的一個問題,點心任您吃個飽,我供養。於是乎,禪師信心滿滿的答應下來,《金剛經》是咱家的本科,老婆婆隨您發問吧!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請問禪師要吃點心,點的是那個心?德山禪師愕然不知所對,對此一問,慚愧不已!在此時此刻,當下印證了南方惠能大師的「頓悟之說」。

        您知道嗎,在茶湯之中真有禪味呢!好好去品一壺茶吧!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